一、中试型双通道多肽合成仪常见故障排查与解决方案
进样不准确导致序列偏差
原因:进样针堵塞、磨损或进样泵校准偏差。
解决方案:
定期检查进样针,使用专用清洗液(如DMF或DCM)冲洗针头,避免残留试剂结晶堵塞。
校准进样泵,确保进样量与设定值一致(误差≤1%)。
更换磨损的针头或密封圈,使用耐化学腐蚀的PTFE材质部件。
纯化环节分离效果不佳
原因:纯化填料失效、纯化柱杂质积累或纯化步骤设置不合理。
解决方案:
定期更换纯化填料(如C18反相填料),根据填料寿命(通常50-100次合成)制定更换计划。
清洗纯化柱:用有机溶剂(如乙腈)冲洗柱体,去除残留肽或树脂颗粒。
优化纯化步骤:根据产物特性调整流动相比例(如乙腈/水梯度),或改用高效液相色谱(HPLC)进行二次纯化。
反应釜污染影响合成效率
原因:残留多肽、试剂或细菌滋生。
解决方案:
每次合成后,用DMF和DCM交替冲洗反应釜内部,确保无残留。
定期消毒:使用75%乙醇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反应釜,防止细菌污染。
检查反应釜滤板:若滤板损坏导致树脂进入管路,需立即更换(建议每月检查一次)。
仪器运行不稳定(死机、报错)
原因:软件漏洞、硬件连接松动或传感器故障。
解决方案:
定期更新仪器软件,修复已知程序漏洞(如温度控制模块异常)。
检查硬件连接:确保电源线、数据线和传感器接口紧固无松动。
更换故障传感器:若温度传感器显示值与实际值偏差>5℃,需校准或更换。
合成效率低(产率低或不完全合成)
原因:试剂质量差、脱保护不完全或偶联效率低。
解决方案:
使用高纯度无水溶剂(如DMF含水量≤0.05%)和新鲜活化氨基酸。
延长脱保护时间:将20%哌啶/DMF处理时间从2×1 min延长至2×2 min。
优化偶联条件:增加HOBt/DIC比例至1:1.2,或改用更高效的偶联试剂(如Oxyma Pure/DIC)。
二、日常维护关键措施
定期清洁与校准
每日维护:
检查溶剂液位,及时补充DMF、DCM等常用溶剂。
冲洗管路:用DMF运行清洗循环,防止试剂结晶堵塞。
每周维护:
清洁反应模块:拆卸反应釜,用软毛刷清除内部残留物。
校准分配系统:使用标准溶液(如1 mg/mL亮氨酸)验证进样准确性。
每月维护:
更换溶剂过滤器:防止颗粒堵塞管路或损坏泵体。
检查密封件:更换老化的O型圈或密封垫,避免漏液。
耗材检查与更换
易损件清单:
橡胶管:每3个月更换一次,防止溶剂腐蚀导致破裂。
针头:每50次合成更换一次,确保进样精度。
滤膜:每10次合成更换一次,防止树脂颗粒进入管路。
耗材选择:
使用仪器原厂耗材或兼容性经过验证的第三方产品(如PTFE滤膜)。
环境控制与操作规范
环境要求:
温度:18-25℃,避免高温导致试剂挥发。
湿度:≤60%,防止仪器内部结露。
通风: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,避免有机溶剂积聚。
操作规范:
禁止在仪器运行过程中插拔接口或挪动设备,防止连接线路损坏。
佩戴防护装备:操作时佩戴手套、护目镜,防止接触腐蚀性试剂。
参数设置:严格按照SOP设置反应温度、时间等参数,避免误操作。
故障应急处理
电源故障:
检查电源线是否插紧,使用万用表检测电压稳定性(220V±10%)。
若电源模块损坏,联系厂家更换(切勿自行拆解)。
软件崩溃:
重启控制软件,若问题持续,联系技术支持更新固件。
加热异常:
检查加热元件电阻值(如标称10Ω,实测应接近该值),若偏差>20%需更换。
确保散热风扇正常工作,避免过热损坏。
三、中试型双通道多肽合成仪长期维护建议
建立维护档案
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、内容(如更换滤膜、校准温度传感器)及结果(如进样精度测试数据)。
跟踪仪器使用次数,制定耗材更换周期表(如橡胶管每3个月更换)。
操作人员培训
定期组织培训,内容涵盖:
仪器工作原理(如双通道独立控制逻辑)。
故障现象识别(如温度波动与传感器故障的关联)。
应急处理流程(如溶剂泄漏时的紧急停机操作)。
预防性维护计划
每季度联系厂家进行整机性能检测,包括:
液压系统压力测试(确保进样泵精度)。
温度控制系统校准(误差≤±1℃)。
反应釜密封性检测(防止漏液污染)。